发布时间:2018-03-05 来源:www.51ckjr.com作者:未知阅读:0
不同行业的培训师各有自己的培训理念,和绝大多数的管理职能类似,培训的关键是理清几个关键问题。这些问题问对了,事情就解决了一大半。那么培训师应该关注哪些问题呢?
1.学员的典型任务场景是什么?
任何培训的目的都是有用,有用的前提是我们了解学员。了解他/她的基本情况(岗位、职务、司龄、履历等),了解他/她的日常工作职责、关键任务指标,了解他/她所在部门对于公司的价值和地位。然后,要尽量用形象化的方式还原目标学员的任务场景,就像“真人秀”一样,唯有如此,你才能说你真的开始了解目标学员了。
2.学员通过过程参与收获了什么?
如果我们对学员的参与感达成了共识,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参与的收获是什么?我们的预期是什么,学员的预期是什么。目前还有一个误区,在教学设计上追求花样,学员玩了、乐了、新鲜了,但最后好像什么也没剩下。严谨的培训设计一定既关注过程,又关注产出。培训和我们日常的管理是一样的道理,目标是什么,实现目标的路径是什么,变量是什么,这些都要心中有数。
3.学员的Sponsors如何才能一起参与进来?
如果理解了第七个问题,那么第八个问题就是自然而然的。企业管理中有个显而易见的道理——有参与才有重视。既然我们明白了谁才是培训工作的大BOSS,那么我们就要千方百计的让他们参与进来,让他们变成培训的Sponsor。参与不仅仅是简单的讲几句话、颁发个奖状,而是在培训设计和实施的各个环节,让大大小小的BOSS能参与、有机会参与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,学员的直接上级就应该被发展为我们最紧密的合作伙伴,他/她要拿出时间去关注学员的情况,给予学习建议,还要适时提醒。如果我们及时把学员的情况,学员间的对比情况发给直接上级,他/她们会对自己的下属有更深入的了解,而且往往在员工管理上有重新的评估。
4.学习的效果如何度量?
这里我谈的不仅仅是培训评估的问题。做培训的人容易掉到自己职业的圈圈里,其实,我们应该关注的是站在学员角度的收获评估。最直接的是学员自己是否有收获,是否回去就用,是否用了就有效,是否能持续用。间接一点,是学员的直接上级,他对于学员的学习收获怎么看。是浪费时间,还是有一点效果,还是很有帮助。再远一点,是从公司的角度看,这批学员做为一类群体,是否能到了提高,是否提升了公司人才的厚度。我经常说的一句话,培训评估不是我们自己评估自己,而是我们的BOSS来评估我们的工作。我们的BOSS是谁?通常来说,是公司的核心管理层,以及核心的意见领袖,而不是表面上的HR主管。
5.标杆员工的成长经验是什么?
这个问题主要是用来验证问题三的解决思路。公司里面有一批员工,他们的工作方法和思考方式被视作标杆,从他们身上可以提取出企业重要的“内部知识”(隐形的know-how)。从这些标杆员工的成长轨迹,去对照我们解决痛点的方式,会进一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。举例来说,公司里面那些成长为优秀干部的副手,他们一般的锻炼途经是什么?也许是参与新项目、也许是带更大团队、也许是跨职能轮岗。那么,我们在设计新的干部培养方案时,就要考虑从过往经验中能够汲取什么,尽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上加以还原,和公司的“内部知识”相呼应,而不是照搬能力模型去匹配课程。
6.哪些项目任务可以由学员自己来完成?
传统的培训以讲师或培训管理者为中心,制定好游戏规则,然后费心费力让学员参与。但实质上,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。学习的主体永远是学员,学以致用的主体也永远是学员。我们要想的应该是,学员是否可以自己来完成学习,需要什么触发机制,需要营造什么氛围,甚至是否可以把培训这件事授权给学员来完成。很多人都读过《参与感》,也很羡慕小米发动粉丝来参与产品的设计。那么,我们是否也可能把学员和培训设计者两个角色混合起来呢?答案是确定无疑的!
总而言之,培训这件事,培训师不仅能够做的很累,让自己累的没有休息时间。也能做的非常轻松,发动起学员,发动起企业领导,甚至能够将部分工作发包出去,而且效果要好很多。问对问题,做对培训,才能使培训效果事半功倍。
本文来源于网络,如内容有版权问题,请联系。